江蘇省漣水縣紀委5月初啟動領導幹部家訪談心活動,通過走進社區、走進家庭的形式,及時了解紀檢幹部的朋友圈、生活圈,強化紀檢幹部“八小時以外”監管,同時聽取紀檢幹部家屬心聲和意見建議,幫助排憂解難,把濃濃關愛和嚴格要求送到幹部家庭。
“家訪”“談心”這樣的字眼,最初是出現在教育部門。從教育理論上說,孩子的成長要靠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培養,家庭是第一所學校,家長是第一任老師。因此,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在整個教育教學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溝通的最佳方式就是“家訪”。同時,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教師的責任,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的最佳方式就是“談心”。可以說,家訪與談心在教育中的作用不可估量。而這一教育理論,多年來就廣泛運用到了黨群衆工作中。黨員幹部察民情、知民意,就需要“家訪”“談心”了。應該說,家訪與談心,是深入踐行群衆路線的最佳方式,是走進百姓的有效途徑。
然而,我們的目光往往隻會盯着幹部與群衆,似乎這“家訪”“談心”的對象除了家長、學生,就隻有群衆了。這樣的觀點其實是有失偏頗的,那些長期戰鬥在群衆工作第一線,常常到百姓那裡“家訪”“談心”的基層幹部們,同樣需要組織的關愛,同樣需要組織對他們進行“家訪”“談心”。須知,幹部隊伍的建設從某種角度上說,或許比單純的群衆工作更重要。從近年不斷被查處的“小官巨腐”來看,雖說走向違紀違法道路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但各級組織對黨員幹部關心、教育的缺失也是一個重要的“外因”。為此,江蘇省漣水縣紀委啟動的領導幹部家訪談心活動,填補了幹部隊伍建設的空白。
近年來,“家風建設”和“八小時以外”這兩個詞彙比較熱,就像兩股風,有的吹出了風清氣正,有的卻吹來了腐敗人生。對于黨員幹部來說,因家風不正而導緻“後院起火”的也絕非個例。總書記十分重視家風建設,說“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贻害社會。”那麼,怎樣才能促進優良家風的形成呢?除了傳承美德、提升自己和家人修養外,組織的關心不可或缺。作為各級組織,如果能及時了解幹部的家庭狀況,作出及時的引領、幫助,好家風或許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因此,紀委對黨員幹部的“家訪”,是促進家風建設的一劑良方。
而對于黨員幹部“八小時以外”的監管,一直是個“老大難”,完全靠強制性的管理雖說短時間可能有效果,但治标不治本而已。要完全提高紀律意識,靠開大會、發文件、喊口号是根本不夠的。要解決黨員幹部思想上的問題,“談心”活動就顯得作用巨大了。基層黨員幹部也是人,活生生的人,組織上走進他們,關懷他們,才能讓他們對組織敞開心扉,說心裡話。從内心深處找到了症結,治病救人才能夠“對症下藥”,将基層幹部的不良思想苗頭遏制于未然。這樣,那種在背離群衆的道上越走越遠的現象就會大大減少,“小官巨腐”就會失去藏身之地。
唐代開國功臣長孫無忌曾說:“懲其未犯,防其未然。”組織對黨員幹部的“家訪”“談心”活動,其對象遠遠不隻是紀檢幹部。“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需要得到組織熱情關心、真誠幫助、嚴格教育的,是所有的黨員幹部。“關懷群衆者,也當受關懷”,有了組織的濃濃關愛和嚴格要求,就不會誤入歧途,就不會陷入泥潭而難以自拔。我們深信,各級将“家訪”“談心”作為工作的常态,會開創出幹部隊伍建設的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