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船調的故鄉,世界25首著名民歌之一的《龍船調》就誕生在恩施州的利川市,因此恩施州又被稱為“龍船調的故鄉”,而恩施境内形成的富硒生物圈世界罕見,故其又有“世界硒都”之稱。
地理概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處于武陵山片區的北部,東連荊楚,南接潇湘,西臨渝黔,北靠神農架,面積2.4萬平方公裡,轄恩施、利川、建始、巴東等8個縣市。
曆史沿革:
春秋為巴子國地;戰國為楚地;秦屬黔中郡;漢屬南郡、武陵郡;三國先屬蜀,後屬吳建平郡、武陵郡。兩晉與南北朝宋、齊、梁、北周屬建平郡、天門郡、武陵郡、信陵郡、秭歸郡、業州軍屯郡、清江郡。中華民國元年設道存縣,民國四年設荊南道,治所恩施縣,轄恩施、建始、宣恩、來鳳、鹹豐、利川6縣,民國二十一年改為第十行政督察區,巴東縣劃入,州域始為8縣之治。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恩施地區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月1日正式成立,全州轄恩施市、巴東、建始、利川、來鳳、鹹豐、宣恩、鶴峰7縣1市。1986年11月14日,利川撤縣建市。1993年,經國務院批準,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從2005年開始,州慶日定為每年的8月19日。
民俗文化:
《龍船調》:是利川民歌,現為世界25首優秀民歌之一。特點:歌詞質相通俗,朗朗上口,襯詞特多,音樂旋律起伏悠揚,音域寬廣,高亢婉轉。
《六口茶》是湖北恩施的一首著名民歌,是恩施土苗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及其向往幸福生活的古老民族禮節。恩施民歌曆史久遠,内容豐富全面,與勞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清新凄豔、鄉土風俗、兒女情長,是土家民歌的主要特色。優美襯詞的烘托,男女對唱的方式,唱白夾雜、歌舞并舉的“路數”,灑脫潑辣的抒懷,愛情婚姻的主題等,構成了恩施民歌獨特的地域特色。
民族舞蹈:
擺手舞:土家族最有影響的大型歌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禱的一種活動。一般在年節舉行,并發展為祭祀、祈禱、歌舞、社交、體育競賽、物資交流等綜合性的民俗活動。特點:土家擺手舞基本風格是以手的動作帶動身體轉動,左右擺動,雙手自然屈伸,舞姿粗犷健美。
撒爾嗬,又名跳喪鼓,是土家人的祭祀歌舞。野三關是“撒爾嗬”的發源地,其唱腔古老獨特,其動作粗犷豪放,其鼓點明快、節奏感強。内容大多為追念死者的生平勞績,土家人把白喪事當作紅喜事來辦,把死亡看成登入極樂世界,表現了土家民族最質樸的生命觀。
風俗節日:
女兒會——被譽為“土家情人節”,是與封建包辦婚姻相對立的一種戀愛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過程中,自發形成的以集體擇偶為主要目的的節日盛會。其主要特征是以歌為媒,自主擇偶。
愛的慶典——哭嫁。土家族女兒出嫁之前要哭嫁,這是土家族婚俗中最富有人情韻味的文化特色。哭嫁本是對封建禮教取代土家族自由婚俗的一種反叛,後來,逐漸形成了以悲言喜的文化形态。(哭嫁是一種熱熱鬧鬧的愛的慶典形式)
旅遊資源:
恩施州風景以如詩如畫的山水風光和光怪陸離的奇洞異穴為主,主要景點有恩施大峽谷、清江畫廊、騰龍洞、梭步垭石林、恩施女兒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