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史稱“寶慶”。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南接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總面積20829平方公裡,全市轄3個市轄區、7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北塔區、大祥區、雙清區、邵東縣、新邵縣、邵陽縣、隆回縣、洞口縣、綏甯縣、新甯縣、城步苗族自治縣、武岡市)。市人民政府駐大祥區。是一座擁有2500多年曆史的古城。
道教發展
20世紀30-40年代,曾經成立過邵陽縣道教協會。1949年,境内擁有道教宮觀257處,道教徒1369人。50年代後,有的宮觀被拆毀,有的被工廠、學校、企事業單位占用,有的變為居民用房。道教徒或在土改中回家分田務農,或進廠做工,或擺攤行商和從事其他職業,講究修煉的道教徒相繼去世。由于沒有道教宮觀,全真派道士也變為散居道士,流散社會,自傳信徒,分散行教,為人辦喪事做道場,維持生計。1988年,邵陽市成立道教協會籌備小組。
2006年1月10日,洞口縣率先成立縣道教協會。2006年5月8日,邵陽市道教協會成立。2010年7月26日,隆回縣成立道教協會。2012年7月23日,綏甯縣成立道教協會。截止于2012年年底,邵陽市共有道教場所70處,其中宮觀17處,固定處所53處,已經認定備案的道士218名。
湖南祁劇
邵陽流傳最廣的地方戲劇為祁劇。著名音樂家賀綠汀深受祁劇影響。祁劇是湖南地方大戲劇種之一,它又稱祁陽班子,民國初年稱“祁陽戲”,清末又名“楚南戲”,因形成于祁陽而得名。祁劇兼有高腔、昆腔、彈腔3種聲腔,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地形成永河、寶河兩大流派,其舞台語言均統一使用祁陽話。
邵陽花鼓戲劉海砍樵
邵陽花鼓戲舊稱“花鼓”。湖南民間小戲劇種,興起于舊時邵陽縣境,本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稱為邵陽花鼓戲。主要流行于邵陽市和邵東、新邵、邵陽、隆回、洞口、新化等縣市,以祁劇寶河派戲白結合邵陽地方語言為舞台語言。20世紀50年代命名為“邵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的音樂源于當地山歌小曲,在發展過程中曾受祁劇音樂、宗教音樂和說唱音樂的影響,演出風格诙諧、活潑、明快清麗。
灘頭年畫
灘頭年畫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畫,産地在邵陽隆回灘頭鎮。從明末清初到民國初年,灘頭年畫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美術風格:豔麗、潤澤的色彩,古拙、誇張、飽滿、個性化的造型方法,純正的鄉土材料和獨到的工藝,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藝術效果。灘頭年畫從造紙原料的選擇、紙張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繪,一張年畫的生産需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從手工造紙到年畫成品都在一個地方生産,在全國年畫制作中極為鮮見。
隆回縣民間美術以灘頭年畫為主。隆回灘頭年畫形成于唐朝李世民時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最後一代傳人高臘梅創作了29個年畫版本,其中有一版本《老鼠娶親》。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專門描述了灘頭年畫《老鼠娶親》,并将該畫視為珍品收藏,此畫大英博物館亦有收藏。
2003年,灘頭年畫在北京獲得中國傳統工藝品金獎,2006年6月,灘頭年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灘頭年畫是湖南唯一傳統木闆手工印年畫,是中國“四大年畫”之一,灘頭鎮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現代民間年畫之鄉”。
名人
李自健中國旅美著名油畫家,美國油畫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包括《山妹》、《孕》、《鄉土系列》、《紅花被系列》、《流浪人系列》、《母女系列》、《西藏系列》、《台灣鄉土舊情系列》、《南亞風情系列》以及大型曆史畫《1937?南京大屠殺》等自選創作一百餘幅。
魏源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著作主要有《書古微》、《詩古微》、《默觚》、《老子本義》、《聖武記》、《元史新編》和《海國圖志》等。
賀綠汀原名賀楷,當代著名音樂家、教育家。著作已編輯出版的有《賀綠汀獨唱歌曲集》、《賀綠汀歌曲選》、《賀綠汀合唱曲集》、《賀綠汀鋼琴曲集》、《管弦樂六首》、《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一、二)、《賀綠汀作品精選》(音帶二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