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長征的勝利表明,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強大隊伍,長征中紅軍表現出的對革命的必勝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成為激勵共産黨人和人民軍隊前進的巨大動力。
曆史事件一:湘江之戰
這是紅軍長征路上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戰。蔣介石憑借湘江天險設下第四道封鎖線,總數超過30萬人的國民黨軍隊,在桂北越城嶺和都龐嶺之間的湘江兩岸布下絕殺之陣,等待着一個多月中連續突破三道封鎖線的中央紅軍。1934年11月27日,紅軍先頭部隊突破湘江防線,拉開了湘江血戰的序幕。至12月1日,中央紅軍苦戰5晝夜,終于渡過湘江,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然而,掩護主力的紅5軍團34師、紅3軍團18團被敵人阻斷,官兵大部分陣亡。此役後,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餘人。
曆史事件二:遵義會議
湘江血戰後,在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紅軍最終放棄了到湘西與紅2、6軍團會合的計劃,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義原黔軍師長柏輝章公館的二層小樓裡,中共中央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項決定。會後又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統一指揮紅軍的軍事行動,實際上确立了毛澤東的核心地位。這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4年來,首次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
曆史事件三:四渡赤水
3萬∶40萬,紅軍與國民黨軍隊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對比,達到了長征以來之最。重重困難中,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上演了我軍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勢北渡長江卻回師黔北;二渡赤水,紅軍回師向東,利用敵人判斷紅軍将要北渡長江的錯覺,5天之内,取桐梓、奪婁山關、重占遵義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蔣介石向川南調集重兵之時,紅軍已從敵軍間隙穿過;四渡赤水,南渡烏江,兵鋒直指貴陽,趁坐鎮貴陽的蔣介石急調滇軍入黔之際,紅軍又入雲南。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戰中,毛澤東軍事指揮藝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1960年,當來訪的二戰名将蒙哥馬利贊譽毛澤東指揮的解放戰争三大戰役時,毛澤東說,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筆。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産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失敗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