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将士用熱血和生命鑄就的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正是這種偉大的精神,産生了偉大的戰士、偉大的軍隊、偉大的奇迹。80年來,中國共産黨領導工農紅軍擎起的熊熊革命火炬,一直在華夏兒女的心頭燃燒、延續……
一、遵義會議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指導,導緻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戰鬥失敗,紅軍遭受重大損失,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長征初期,蔣介石舉重兵圍追堵截,企圖徹底消滅紅軍和共産黨,而左傾軍事路線的錯誤指揮又使紅軍屢屢陷于十分被動與危險的境地。
為解決事關黨和紅軍命運的最緊迫的軍事指揮問題,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在貴州遵義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此次會議着重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結束了左傾主義的錯誤領導,在事實上确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領導。
遵義會議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使中國革命發生了曆史性的轉折。另外,遵義會議更為深遠的意義在于,中國共産黨自此走向成熟,開始獨立自主地領導中國革命,中國革命從此有了正确的領導。
二、堅持北上方針
1935年6月,中共中央率紅一方面軍到達四川懋功,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根據國内形勢及川西和川西北的地理、經濟、人文等因素不利于紅軍建立根據地等情況,黨中央6月26日在懋功縣兩河口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讨論并制定了兩軍共同北上的戰略方針。
張國焘在會上也表示同意北上,但實際上仍想避敵主力、南下川康。他的政治野心勃然膨脹,企圖以槍指揮黨,竊奪黨的最高領導權。中共中央識破了張國焘的用意,與之進行了堅決的、有原則的鬥争。其後中央政治局召開的沙窩會議、毛兒蓋會議上,都堅持了北上的決策。張國焘在企圖落空後,一意孤行,陰謀脅迫中央。中共中央當機立斷,率紅一方面軍主力先行單獨北上。9月12日,黨中央在俄界召開了政治局緊急擴大會議,批判了張國焘分裂主義錯誤,繼續堅持北上方針。
北上方針為黨中央把中國革命的大本營放在西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黨中央戰勝張國焘的分裂主義、實現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和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取得完全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轉變政治路線
長征加深了中國共産黨對中國國情的認識,推動了黨的政治路線的轉變。與此同時,中國政治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日本帝國主義制造華北事變,瘋狂侵略中國,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危機,抗日救亡成為中國社會的主題。如何聯合盡可能多的力量進行抗日鬥争,成為中國共産黨面臨的主要任務。
為挽救民族于危亡,中國共産黨明确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決定實行戰略策略的轉變。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陝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做出了把土地革命戰争向民族解放戰争轉變的抉擇,決定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會議還通過了《中央關于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确立了以打通抗日路線為中心任務,以山西和綏遠為紅軍行動和發展蘇區的主要方向。此後不久,紅軍發起了東征戰役。
瓦窯堡會議的決定,順應了當時國内的形勢,解決了遵義會議未解決的政治策略問題,開創了革命的新局面。黨與東北軍和楊虎城十七路軍形成了西北抗日大聯合的局面,在華北和上海等地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同全國各地一些地方實力派建立了聯系,從而初步形成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大好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勢,也為黨戰勝張國焘的分裂主義和紅軍取得長征的完全勝利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