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紅軍長征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紅軍長征的勝利,使黨中央領導中國革命大本營奠基于西北,鞏固和發展了陝甘甯革命根據地,使其成為中國革命的政治中心,為黨和紅軍的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
曆史事件一:巧渡金沙江
1935年4月6日,中央紅軍直逼貴陽,坐鎮貴陽督戰的蔣介石急調滇軍入黔。而正當雲南孫渡縱隊急忙入黔救駕時,紅軍卻反向穿插,乘虛進軍雲南。昆明告急,蔣介石從金沙江防線回撤3個團。滇西北金沙江沿線成了幾乎不設防的地帶。4月29日,紅軍虛晃一槍繞過昆明,兵分三路,直撲金沙江。5月3日,紅軍奪取皎平渡,靠着找到的7條小木船和當地36名各族船工順利渡江,跳出了數十萬敵軍圍追堵截的包圍圈。
曆史事件二:強渡大渡河、飛奪泸定橋
1935年5月25日至29日,中央紅軍兩次上演長征路上最為精彩的經典之戰:強渡大渡河和飛奪泸定橋。5月24日夜,紅軍先頭部隊1團突然出現在大渡河安順場渡口,并奪取1條木船。翌日9時,營長孫繼先率領十七勇士奇迹般強渡成功。然而,水急船少,紅軍無法迅速渡過。安順場北320裡外的泸定橋成了唯一通道。紅2師4團于5月29日6時趕到泸定橋。此刻,泸定橋上隻剩下13根鐵索。16時整,由連長廖大珠等22人組成的突擊隊,踩着搖晃的索鍊向對岸沖去,一個隊員倒下了,後面的仍奮勇向前……至19時,紅4團擊潰川軍,一舉占領泸定城。
曆史事件三:突破臘子口
臘子口,是中央紅軍長征路上跨越的最後天險,周圍群山聳立,峽道寬僅8米。臘子河從峽口奔湧而出,隻有一座1米多寬的木橋可通行。山後,敵人3個團縱深部署,企圖堵死紅軍北上之路。1935年9月16日下午,紅軍先鋒紅4團向天險發起沖鋒。由于峽口太窄,兵力無法展開,從下午攻到半夜,連續十幾次沖鋒都告失敗。關鍵時刻,一個外号叫“雲貴川”的苗族戰士毛遂自薦,第一個攀上絕壁,把突擊隊員悄悄帶到敵人背後……拂曉,紅色的戰旗插上臘子口,北上通道打開了。
紅軍長征實現了我黨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行程,鼓舞了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信心和勇氣。紅軍長征勝利為中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進而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