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工作

當前位置: 首頁>>黨建工作>>正文

【感動中國】之黃大發

時間:2018-03-05 作者: 點擊:[]

【感動中國】之黃大發

一汲清泠水 高風味有馀。

——黃大發

水過不去,拿命來鋪,這是一個老黨員為人民許下的誓言。大發渠,雲中穿,大夥吃上了白米飯。三十六年,為夢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滄桑了面孔,但初心不變。

20世紀60年代起,黃大發帶領群衆,曆時30餘年,靠着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的生命渠,結束了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曆史,鄉親們親切地把這條渠稱為大發渠

2017425日,中央宣傳部授予黃大發時代楷模榮譽稱号;9月,獲得“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

82歲的老支書黃大發一輩子幾乎都在貴州北部一個名叫團結村的偏遠山村度過,自幼失去雙親,沒念過幾天書,也認不得幾個字,去過最遠的地方是省城貴陽……

但他卻用了一生的時間,帶領當地群衆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了一條天渠,解決了全村人的吃水難題,活成了别人眼中的愚公。村裡人說,看到他,就知道什麼叫做偉大

黃大發鎖在的團結行政村是遵義平正鄉最邊遠、最貧困、最大的一類貧困村。

擺在村民面前的最大困境,不是移不動的兩座山,而是缺水。1995年前,6個村民組167戶人家980口人,年人均糧食150斤,人均産值80元。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玉米粒),過年才有米湯喝。當地流傳的這首民謠是1995年前草王壩(團結村村民組之一)的真實寫照。因為沒有水源,石漠化極其嚴重,全村老少常年守着一口水井排隊挑水;農民不敢種水稻,隻能以耐旱的玉米為主要糧食作物。

成年後的黃大發曆任草王壩村大隊長、村民委員會主任、村支書,但始終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村子貧困的窘境。上世紀六十年代,走馬上任支書後,他做出的第一個大膽決定,是對缺水宣戰——開山修渠。

寒冬臘月,就穿一雙草鞋,沒穿襪子,腳趾全露在外邊。很多年後,黃著文還能想起黃大發前來找他審批時的樣子。這樣的毅力,還有什麼幹不成的。

黃大發36年,絕壁鑿出通天渠,有些事情,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看似無聲,但改變正在發生。

許多人把黃大發稱作愚公,艾瑞克問黃大發對此有何看法,他說:愚公就是要下定決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難,隻要挖山不止,挖一點少一點。我這一代挖不清,下一代一定要把它挖平,我要幫下一代幹點什麼讓他們看到,有點繼承有點留念。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黃大發和村民們證明了,沒有信念和努力跨不過的高山。高山無言,卻把這些記憶都深深銘刻,把這個關于信念的故事世代流傳。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