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工作

當前位置: 首頁>>黨建工作>>正文

【走進武陵山片區】之多彩銅仁

時間:2016-10-07 作者: 點擊:[]

      銅仁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秦代為黔中郡腹部地區。漢時改隸武陵郡,蜀漢時始有縣治。唐置萬安縣,後改常豐縣,分屬思州、錦州、黔州。宋末元初設思州、思南兩宣慰司。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廢烏羅府,其大部并入銅仁府。銅仁由此得名。

      1950年1月,銅仁地區全境解放,當年設銅仁專區,專員公署駐銅仁縣,轄銅仁、玉屏、松挑、江口、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9縣。1979年1月,撤銷銅仁地區革命委員會正式設立銅仁地區行政公署(筒稱行署),作為貴州省人民政府行政派出機關的現行建制。1983年9月,國務院批準撤銷玉屏縣建立玉屏侗族自治縣,原行政區域不變。1987年8月,國務院批準撒銷銅仁縣,設立銅仁市,原行政區域不變。2011年10月,撤消銅仁地區設地級銅仁市,撤消原縣級銅仁市設碧江區,以原縣級銅仁市行政區域為新的碧江區行政區域;撤消萬山特區,設銅仁市萬山區。

      侗族的傳統節日,俗稱“趕坳”或“社場”。男女老幼穿上民族節日盛裝,彙集在山坳上唱歌或擺故事,自在遊樂。青年男女用對唱山歌的形式,傾吐衷情。

農曆“六月六”,又叫“嘗新節”。将新米、瓜菜和魚肉等品供奉祖先,然後全家共餐。這一天不論富戶或一般人家,都曝曬衣服被褥,俗稱“曬龍袍”。族長翻曬譜牒,以防黴爛、蟲蛆。

      石阡仡佬族毛龍燈,是石阡僅有、國内唯一的特有燈種,是古夜郎文明發源地石阡的仡佬族“竹王崇拜”與中國“龍文化”融合、衍生而成的文化形式。該燈全以竹子編紮,由燈寶與毛龍兩部分構成。表演時,數十人各執手柄舞動毛龍,并可多條毛龍相接擺出各種造型。夜間表演,整條毛龍通體透明,舞動之時更為壯觀。

      思南溫泉石林景區位于思南縣長壩苗族土家族鄉,距鄉政府駐地1.5公裡,地處烏江思林電站庫區内,AAAA級國家旅遊區。

      佛頂山中國十大非著名山峰,主峰海拔1869.3米,是武陵山脈的第二高峰。有堯上、樓上兩個國家“AAA”級景區,景區曾獲中國鄉村旅遊“飛燕獎”。

梵淨山景區
      原名“三山谷”,海拔2493米,是貴州的第一山,武陵山脈的主峰,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

      梵淨山峰聳碧霄,武陵鐘秀獨高标。晴掀巨浪連天湧,陰鎖浮雲作海潮。擢取古今名勝地,架通中外旅遊橋。欣逢盛世騷人聚,一任揮毫放膽描。

      攜友同登梵淨山,一峰直插九霄間。渾如斧削麓中斷,卻似天梯頂上盤。月鏡谷幽雲海闊,金刀峽枕玉橋寒。臨虛俯仰無窮碧,滌蕩胸襟眼界寬。 移情遣興喜遊山,秀嶺奇峰任我攀。龍竹垂陰朝露滴,虬松張蓋暮雲還。賞心惟愛風光好,照影何愁鬓發斑。且看名山今勝昔,中西遊侶盡開顔。

      雲崖天賜鎖盧陽,彩繪橋城百裡芳。江聚武陵山水秀,聲追桂橹下潇湘。

關閉